7月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月度报告。6月份,扩内需、促消费政策持续显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由上月下降转为上涨0.1%;环比下降0.1%,降幅比上月收窄0.1个百分点。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首席统计师董莉娟分析,CPI由降转涨主要受工业消费品价格有所回升影响。其中,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变动影响,金首饰和铂金首饰价格同比分别上涨39.2%和15.9%,合计影响CPI同比上涨约0.21个百分点。
随着金饰价格波动上涨,不少年轻消费者开始转身到博物馆寻求“平替好物”。
“没人能空手走出国家博物馆”“湖北省博文创我爱了”“博物馆出的首饰真好看”……小红书上,从国家博物馆,到苏州博物馆、扬州博物馆,再到湖北博物馆等各地博物馆里那些以展出文物为灵感打造的文创首饰备受当下年轻消费者青睐。例如,国博推出的古希腊蛇系列珠宝均价在200元左右,苏州博物馆的吴王夫差剑手镯因其立体的设计而被消费者笑称为“卡地亚钉子系列的平替”;扬州博物馆的萧皇后凤冠戒指和手镯为镀金,售价也在百元;湖北博物馆的“一绾青丝”系列发簪等文创首饰的设计灵感均来自“梁庄王珍藏”展厅。一经上市便十分抢手,其中几款产品一度断货。
一绾青丝·凤凰于飞发簪
而类似的黄金品牌与博物馆联名款的价格要上万元,相较之下不少年轻人觉得博物馆文创首饰更具性价比且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部分消费者在小红书上发帖表示,博物馆文创这种授权款式在外面买不到,100左右的价格很划算,自己直接买了一整套。还有消费称自己在路过希腊临展的文创摊位时,被售卖的首饰吸引了,尽管这一套文创首饰是铜镀金,但主要胜在物美价廉。
《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报告(2024)》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博物馆文创产品销售收入34.28亿元,同比增长63.7%。虽然并未将首饰领域细分出来,但结合消费趋势来看,博物馆文创首饰市场仍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博物馆文创首饰“火热”的背后,是年轻人“文化消费升级”与博物馆“文创创新”共振的结果,与年轻人的文化认同、情感需求、社交属性以及博物馆自身的创新运营等多重因素密切相关。
北京白塔寺管理处副主任顾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博物馆文创首饰毕竟是近几年才兴起,品类多样性仍有待提升。基于当前,年轻女性消费者居多,因此,博物馆在选择文创首饰款式等方面会结合多方面因素考量。
当下,年轻人消费日趋理性。他们选购的博物馆文创首饰,早已超越了单纯的装饰功能,成为彰显个人品位与独特个性的载体。同时,这些融合了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的首饰,也为年轻人提供了在社交媒体上分享兴趣、连接同好的社交货币。它们精准地击中了年轻一代对文化根源的认同感和深层的情感需求——每件首饰背后蕴藏的故事或历史事件,都能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
对博物馆而言,这些文创产品则是最为鲜活的媒介,成功地将厚重的历史文化融入日常生活,实现了文化传承的时尚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