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推窗见绿意,出门即公园。近年来,黑龙江鹤岗市将废弃棚户区、采煤沉陷区精心改造为公园绿地,让市民出门就能踏入家门口的绿色空间。
位于鹤岗市工农区的欣虹湖公园绿树成荫、花香怡人,市民们悠闲地徜徉在林荫路上,或漫步或赏景。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低洼易涝、环境脏乱的“锅底坑”。从2017年开始,当地针对地形特点,通过截污纳管、底泥疏浚、生态修复等措施,将这里打造成市民休闲娱乐的绿色乐园。
据了解,通过综合治理,当地还在全市六个区不断提档升级23个公园、11个口袋公园的美化绿化。一场场“家门口”的生态蝶变让宜居指数稳步攀升,一幅“城在园中,人在景中”的美丽画卷正在这座东北小城徐徐展开。
河南淅川:治理重建结合 废弃矿山变身生态公园
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地和渠首所在地,近年来,当地通过持续推进生态治理,曾经岩石裸露、矿坑遍布的“生态伤疤”汤山如今蜕变为绿树成荫、游人如织的湿地公园。
夏日的汤山湿地公园,青山和绿水遥相呼应、生机勃发,距离南水北调渠首闸仅有百米。就在几年前,这里还是水泥厂采石矿区,数十年的开采留下了12个巨型矿坑,裸露山体占比超60%,水土流失严重、生态脆弱。自2019年开始,当地对汤山及周边区域的废弃采石场进行生态环境修复治理,筑牢库区水质屏障。
多年来,当地将治理恢复与生态重建相结合,整治修复区的土壤污染、水土流失、地质灾害等生态环境问题得到缓解,水土保持率达到95%以上。
内蒙古扎鲁特草原:绿浪翻涌处 牛羊踏翠来
七月的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草原绿浪翻滚、牧歌悠扬。在格日朝鲁苏木夏营地,牧民们正在进行长达四个多月的放牧,这里也是通辽市目前唯一一处至今延续游牧生产生活方式的区域。
草原上的牧民们逐水草而居,根据一年四季气候变化规律,把草牧场分为夏营地和冬营地。每年6月,随着牧草返青,成群的牛羊便在牧民引领下向着水草丰美的夏营地迁徙,直至10月金秋时节方才返回。
近年来,通辽市扎鲁特旗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将草原禁牧、草畜平衡与牧民增收、生态保护相结合,促进草原休养生息,提升生态修复与保护成效。
新疆托里:筑巢引椋鸟 灭蝗护草场
进入7月,随着气温上升,新疆北疆辽阔的草原也进入了蝗虫多发季,在托里县,当地通过人工堆砌石块为上万只粉红椋鸟搭建鸟巢,吸引这些捕蝗高手入住草原“灭蝗”。
这两天,在托里县加依尔山夏季牧场,成群的粉红椋鸟已经熟门熟路地入住当地专门用石块给它们堆建的鸟巢,它们时而盘旋嬉戏,时而俯冲掠食,捉住蝗虫后返回巢穴哺育雏鸟。
据了解,粉红椋鸟喜爱在地面石块缝隙处搭建巢穴,当地发现这一特点后,近年来,特意在草原蝗虫分布多的区域运输堆放石块,方便粉红椋鸟栖息筑巢。
粉红椋鸟是一种迁徙性候鸟,因其背部及腹部呈粉红色而得名,每年7月,它们就会从中亚地区飞往新疆北疆草原来栖息繁衍。作为自然界中的“灭蝗高手”,粉红椋鸟每天可捕食120只至180只蝗虫,其育雏需求与蝗虫繁殖周期高度吻合,是生物灭蝗的主力军。
今年,托里县在全县天然草原选址,为粉红椋鸟搭建石巢70余堆,可为约3万只粉红椋鸟提供栖息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