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在世界过敏日来临之际,“中国儿童营养特护计划”开展了特别行动,聚集专业力量,连续13天,在全国89个城市,开展142场抗敏咨询活动,帮助万千家庭,共同解决解决敏宝喂养难题,打响牛奶蛋白过敏宝宝的健康保卫战。
7月8日,“世界过敏日”当天,北京儿童医院院内抗敏咨询活动成功举行,北京儿童医院消化科医务人员联合该院相关科室专家现场解答敏宝过敏问题。
活动现场,北京儿童医院消化科主任吴捷接受了新华网采访。她表示,牛奶蛋白过敏是婴幼儿免疫系统对牛奶中的蛋白质产生了异常免疫反应所致,错误地将牛奶蛋白当成了外来的“敌人”,从而发动了免疫进攻,引发了一系列身体反应。导致宝宝发生牛奶蛋白的病因有很多的,主要与遗传易感性、肠道屏障和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有关。发病机制分为IgE介导(速发型)和非IgE介导(迟发型)两类,前者引发急性过敏反应,后者多导致慢性消化道或皮肤症状。常见的胃肠道症状有吐奶、腹泻、肠鸣、血便等;皮肤症状有湿疹、红斑、风团、荨麻疹等;呼吸系统可变现为喘息、鼻塞等。平时家长们要多多留意宝宝进食后的反应,如果出现以上症状,就要警惕牛奶蛋白过敏,需要及时来医院就诊。
吴捷介绍道,牛奶蛋白过敏的诊断需要结合宝宝的病史、家族史、过敏史、饮食史、症状表现等,通过饮食物回避-激发试验,配合皮肤点刺试验、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等实验室检测综合判断。其中,饮食回避-激发试验是诊断牛奶蛋白过敏的金标准。非IgE介导型因症状隐匿,更需要注意。
临床上关于牛奶蛋白过敏规范诊疗的难点有:症状与普通胃肠炎、湿疹重叠,基层诊断准确率有待提高;家长对回避饮食依从性不足,易致激发试验执行偏差;分级管理(轻中/重度)理念仍需普及,同时加强家长教育,避免盲目使用低敏配方造成过度干预。
吴捷建议,宝宝一旦确认牛奶蛋白过敏,就需要在饮食上及时、严格地回避牛奶蛋白。对于人工或混合喂养的宝宝,需更换为专为食物过敏儿童设计的特殊医学配方食品,如深度水解配方或氨基酸配方进行替代喂养。这类配方将会引起过敏的大分子牛奶蛋白进行水解或直接替换为单体氨基酸,只改变蛋白质的形态,不影响其营养价值,符合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食品的国家标准,既可避免过敏反应再次发生,又能提供生长所需的能量及营养。宝宝特医配方的选择要遵循分级管理原则,也就是根据宝宝过敏的程度选择合适的配方喂养。根据国内外官方指南推荐,深度水解配方可作为牛奶蛋白过敏婴儿的一线管理方案,适用于90%以上轻中度牛奶蛋白过敏患儿,短肽更亲和人体,更好吸收,对于早日建立免疫耐受也有一定帮助。对于重度或无法耐受深度水解配方的患儿,则选择氨基酸配方喂养。
牛奶蛋白过敏的饮食管理是一场“持久战”,规范的管理时长至关重要,要坚持管理至少6个月,避免症状消失就立即更换配方,减少过敏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