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自我革命是我们党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从抓作风入手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是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一条重要经验。”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是党中央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是加强作风建设的重要抓手,更是破解“抓而不实、学用脱节”问题的关键举措。党员干部以“实”字为要,一体推进学查改,做到学实有质、查实有力、改实有效,不断增强思想自觉、纪律自觉、行动自觉,让学习教育“常在线”。
学实有质,学用结合厚植思想根基。理论学习是基础,这样才能不断增强思想自觉。全面系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和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学习好运用好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成效和经验,领悟重要论述、政策规定背后的政治意蕴、科学方法和精神品质。
一是作风建设是重大政治问题。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长期任务和永恒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始终从关乎党的生死存亡、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使命任务的政治高度,严肃对待作风问题,高度重视作风建设,把作风建设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突破口,从根本上扭转了管党治党宽松软状态,全面加强了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二是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实践举措内含科学的工作方法。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中央八项规定开局破题,坚持立铁规矩、强硬约束,坚持以上率下、示范带动,坚持问题导向、动真碰硬,坚持抓常抓细抓长、久久为功,坚持党性党风党纪一起抓、正风肃纪反腐相贯通,刹住了一些长期没有刹住的歪风,祛除了一些多年未除的顽瘴痼疾,党风政风焕然一新,党心军心民心高度凝聚。三是感悟以党的作风建设推进党的自我革命的崇高精神。“我们不舒服一点、不自在一点,老百姓的舒适度就好一点、满意度就高一点,对我们的感觉就好一点”,体现的心系群众的人民情怀;制定实施中央八项规定“十年不够就二十年,二十年不够就三十年,直至真正化风成俗,以优良党风引领社风民风”,彰显了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执着坚定。党员干部应从思想上正本清源、固本培元,增强党性,系紧“风纪扣”、勤擦“衣冠镜”,增强拒腐防变能力。
查实有力,靶向突破清除作风积弊。查摆问题的力度直接决定学习教育的成色,强化纪律自觉是关键。当前,“四风”问题呈现隐形变异的新特点,有的穿“快递马甲”送礼,有的披 “调研外衣”旅游,有的玩起“躲猫猫”,由风及腐、风腐一体案件时有发生。
一是对标对表查摆问题。对调研考察、教育培训、党建活动名义公款旅游等顶风违纪问题;违规吃喝等突出问题和“快递送礼”等隐形变异现象;吃拿卡要、冷硬横推、违规收费、趋利性执法等严重影响市场秩序问题;脱离实际定政策、督检考过多过频、过度留痕、层层加码等加重基层负担问题,要充分运用纪检监察、巡视巡察、审计监督、财会监督、督促检查、调查研究、信访反映等途径,着力深入查找。二是科技赋能提升质效。善于运用大数据信息化赋能正风肃纪反腐,提高监督穿透力,加强预警纠治。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共查处“四风”问题116.7万起、处分108.1万人,尤其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引入大数据预警、公务用车轨迹监控等新型手段,促使“四风”问题治理更具针对性,有效遏制“舌尖上的浪费”“车轮上的腐败”“会所里的歪风”。三是鼓励包容群众参与。坚持党内监督与人民群众监督相结合,把内力主导和外力推动结合起来,让人民群众更多地参与、监督、评判党的作风建设,发挥人民群众无所不在的监督力量,查找隐形变异的“四风”,释放人民群众正能量。
改实有效,多维协同筑牢长效防线。务实整改是学习教育取得成效的评价依据,根本在于养成行动自觉。作风建设必须常抓不懈,各级党委(党组)履行整改主体责任,紧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新动向新表现,在整改上见常态、出实招、见长效;各级纪委监委要履行好监督责任,督促整改到位,做到集中整治集中改、实事求是及时改、结合中心对照改、对照差距马上改。
一是完善整改评价体系。杜绝“选择性”整改、“形式化”整改现象发生,将指标整改从单纯数量评价转为“量化+质化”相结合,促使整改评价更加科学合理。二是动态优化制度体系。细化完善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相关配套实施细则,填补模糊地带与制度漏洞。比如对因物价差异导致接待伙食费标准不合理的问题,需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允许根据地区经济水平调整报销标准,同时严格审核票据真实性。三是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健全风腐同查同治机制,制定关于推进风腐同查同治的规范性文件,形成案件查办、整改纠治、警示教育的同查同治闭环衔接。建立“周期性回头看”机制,定期开展“四风”问题反弹风险研判,对高频问题实施“点穴式”复查,防止“运动式治理”回潮。
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到什么阶段,党的作风建设就要推进到什么阶段。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必须绷紧自我革命这根弦,持之以恒加强作风建设,完善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机制,确保学习教育融入日常、抓在经常,以作风建设新成效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
【作者系湖南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省委党校(行政学院)分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