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来自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丈亭镇寺前王村梅老大杨梅专业合作社的200箱大棚杨梅完成预冷、分拣包装、海关查验等流程,当晚搭乘冷链物流专机直达新加坡,创下今年浙江省内杨梅鲜果跨境“第一单”。
余姚杨梅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7000年前余姚河姆渡遗址便存有杨梅属花粉遗迹,人工种植已有2000余年。作为浙江杨梅主产区,去年该市杨梅种植面积超10万亩,年产值近3亿元,但海外市场仍是待垦之地。
合作社负责人孙来达称,前年一位加拿大华侨的询单点燃了他出海决心:“海外华人乡愁消费潜力巨大,但鲜果出口技术门槛高,必须从种植到运输全链条升级。”
浙江省近年力推《智慧农业“百千”工程建设实施方案(2023—2027年)》。而在2022年,该合作社就已引入大棚种植技术,发挥数字化智能调控和科学管理优势,杨梅成熟期提前且果品更佳,为出海奠定品质基础。
杨梅鲜果跨境首考保鲜与标准。杨梅无果皮、易腐损,“从枝头到海外餐桌必须争分夺秒,全流程控制在24小时,相较传统流程时间缩短60%以上。”孙来达介绍。
孙来达与快递公司达成合作,凌晨采摘后4小时内完成预冷,确保果心温度达1℃-4℃,分拣后采用纯物理锁鲜封装,冷源冰量较国内运输翻倍。颗颗杨梅住上“单间”,搭上专机,吹上“冷空调”,使得保鲜一个月成为可能。
通关效率是另一关键。当地政府和余姚海关专项工作组提前介入,协助该合作社获取出境果园和包装厂的资质,开辟出口鲜活易腐农食产品属地查验“绿色通道”,“我们通过‘审单-查验-放行-出证’模式实现12小时极速通关,大大缩短通关时间。”余姚海关查检二科副科长王洲彦介绍。
今年3月,新加坡水果经销商经实地考察后签订试订单,客户当场评价:“‘梅老大’拥有标准化生产体系和高质高效种植技术,我对我们合作有信心!”大棚杨梅首批上市后,双方一周内完成试订单到正式出口,余姚杨梅再度挺进海外市场。
首批开采杨梅需经糖度、果径、外观三重筛选,确保糖度在12度-14度之间,果径在28毫米以上,果型饱满圆润,待6月进入杨梅采摘高峰期,品质将更佳。
首单即显效益。双方约定以600元/公斤的价格标准试水中高端市场,平均每颗约8元。“出海只是第一步。”孙来达表示,未来计划拓展东南亚、中东市场,拓展“杨梅IP”衍生品及全年销售渠道,将余姚杨梅的“金字招牌”打得更响亮。
作者:蔡银欣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方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