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一场别开生面的“京西吹打乐”公益讲座在海淀区三山五园文化艺术中心举行。活动现场,海淀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京西吹打乐”代表性传承人王建军通过生动讲解、精彩演奏和互动体验,全方位展现了这一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王老师不仅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京西吹打乐的历史渊源和艺术特色,更现场演绎了《锔大缸》《探清水河》等经典曲目,让观众在悠扬乐声中感受非遗文化的深厚底蕴。
图为“京西吹打乐”代表性传承人王建军在讲座现场演奏(摄影黄京晶)
贵族礼乐的民间蜕变
京西吹打乐是以海淀地区为中心、流传于北京城郊的一种特色吹打乐形式,由吹奏乐器(以京西大管为主,笙、唢呐为辅)和打击乐器组合而成。这一艺术形式的诞生,与佛教仪式《瑜伽焰口》密不可分。作为汉传佛教超度亡魂的重要仪式,“焰口”以唱诵、吹打乐贯穿始终。在清代,王公贵族举办丧礼时,常聘请僧人奏乐做法事。这些专业的奏乐吹打班子规模约十余人,其乐声既嘹亮肃穆,不仅在丧葬仪式中常见,也逐渐渗入其他红白喜事场合。
清末民初,随着清王朝的衰落,失去俸禄的八旗子弟为谋生计,纷纷成为“子弟和尚”(俗称“假和尚”)。这些曾经出入王府宅邸的没落贵族,将宫廷寺庙的礼乐技艺带入民间,使原本专属上层社会的佛事音乐开始在市井流传,并流传至京西海淀、石景山等地区,后逐渐遍及整个北京城。
20世纪80年代后,“京西吹打乐”逐渐从法事仪式中分离出来,在保留传统京西大管、唢呐、笙的基础上,又融入笛子、大唢呐、电子琴等现代乐器,经过不断演变发展,最终形成今日兼具传统韵味与现代气息的民间音乐形式,深受人民群众喜爱。
市井烟火里的京韵遗响
“京西吹打乐”经八旗子弟运用并改编,又吸收了大量的民间艺术素材,广泛运用于婚丧嫁娶、节庆庙会等民俗活动。其曲目丰富多元,既有《放驴》《锯大缸》等欢快热烈的民间乐曲,也有《迓古令》《六句赞》等庄严肃穆的佛乐,以及《苏武牧羊》《叹清水河》等叙事抒情的民间小调。按演奏形式来说,可以二人吹奏一管一笙,自娱自乐;也可多人一起吹奏,场面恢宏,气势磅礴,极具震撼力。
相较于南方吹打乐的婉转细腻,“京西吹打乐”更显高亢嘹亮,尤其在咬字与唱腔上,既带有北方音乐的豪迈与质朴,又兼具宫廷音乐的典雅与庄重,又透露出老北京特有的市井韵味。例如《叹清水河》一曲,以地道的京腔京韵,讲述了一段清末民初火器营村的凄美爱情故事,其声腔婉转、情感真挚,展现了老北京文化清新质朴的一面。历经数百年的传承与发展,“京西吹打乐”已深深扎根于北京民间,成为极具地域特色的音乐瑰宝。
非遗传承创新的当代实践
王建军来自京西吹打乐传承世家。他的父亲王深曾是中央民族乐团国家二级笙演奏家,组建过“京西吹打乐”王家班。王建军本人从小耳濡目染,精通吹打乐中的笙、京西大管、钟、鼓等各种乐器,他不仅接管了“京西吹打乐”王家班,活跃于各大文艺舞台,更致力于培养新生代传承人。2018年,“京西吹打乐”正式入选海淀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标志着这一传统艺术的保护传承进入新阶段。
王建军表示:“我们要让传统艺术活在当下,既要守住根脉,又要创新发展,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京西吹打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