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上午,第十届中国戏剧奖获奖者座谈会在上海举行。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陈涌泉、二度梅花奖获得者李树建等领导专家,以及本届梅花奖、曹禺戏剧文学奖获奖者齐聚一堂,围绕“重视一剧之本 突出表演中心”这一主题,就戏剧创作核心命题展开深入探讨。
剧作根基 从文本创新到文化传承
对于剧本创作与文艺创新,曹禺戏剧文学奖获奖者们率先就“一剧之本”的重要性展开论述。澳门剧作家李宇樑以《捉迷藏》创作为例,强调剧本需兼具“讲好故事的技巧”与“时代责任”。福建剧作家戴先良则结合闽派戏剧传统,提出剧作者需兼具自尊与匠心,在剧本打磨中减少二度创作消耗,把不必要的修改留在文本阶段。
浙江编剧谢丽泓则引用“为剧团写戏、为演员写戏、为观众写戏”的创作理念,主张剧本需贴合剧种特色与演员特质。《屈原》编剧黄维若则从理性思维与技术创新角度,呼吁剧作家提升哲学美学素养。上海编剧龚孝雄以京剧《张謇》为例,强调院团管理需重视剧本前期打磨,并降低修改剧本成本。
表演核心从程式传承到时代表达
随后,梅花奖获奖演员们围绕表演艺术的时代价值分享实践感悟。京剧演员蓝天以《智取威虎山》为例,认为表演需在红色题材中找到与当代观众情感共鸣点,让英雄形象更具生命力。民营院团代表鲍陈热结合台州乱弹《活捉三郎》的创排,阐述现代审美与传统程式的融合,通过虚拟性表演与方言韵白凸显剧种特色。
秦腔演员李敏扎根新疆20年,强调地域文化传承责任,并指出新疆秦腔需要更多本土题材剧本,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湘剧演员周帆以《夫人如见》为例,提出行当为人物服务的观点,需在传统程式中注入当代情感体验。话剧演员秦海璐则从懂人、懂观众、懂时代三个维度,剖析表演中心实践路径,主张演员需在剧本基础上进行有情感二次创作。
行业破局 从机制创新到生态构建
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陈涌泉在发言中直指行业痛点,批评当下舞台存在舞美堆砌伤害表演本体现象,呼吁回归“一桌两椅演尽人间百态”写意美学。他强调,剧本是戏剧“大厦”的根基,表演是舞台艺术灵魂,两者不可偏废。针对创作乱象,陈涌泉提出“五个典范”要求,鼓励获奖者坚守人民立场、弘扬中华美学精神。
评委代表宋官林从评审视角指出,本届评奖注重表现力、创作力、感染力综合考量,特别肯定武生演员李哲、民营院团鲍陈热等填补地域与行当空白的突破。昆曲表演艺术家谷好好以“一颗菜精神”强调团队协作重要性,呼吁院团建立科学人才培养机制,让演员在敬畏传统中创新突破。
座谈会上,获奖者们还就青年创作人才培养、剧种特色保护、演出生态优化等议题展开热议。戏剧文学与表演艺术良性互动,是中国戏剧高质量发展必由之路。本次座谈会不仅总结了当代戏剧创作经验成果,更为行业未来发展指明了创新实践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