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之江大地,稻苗青翠,风吹麦浪。在浙江平湖市曹桥街道的禾坤家庭农场,负责人张良成迎来丰收,也是一场“大考”。前不久,经过严密测产,这里的大麦双双打破全省最高亩产纪录和最高百亩方亩产纪录,其中,百亩方最高亩产637.56公斤,攻关田最高656.15公斤,均比原纪录增了三成多。
此番斩获大麦亩产“浙江农业之最”,谈及秘诀,张良成眉开眼笑道,主要归功于“良田+良种+良法+良机”即“四良”配套叠加的科学种植管理模式,将亩产“天花板”不断顶高。以此为缩影,在全省,近年来,通过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进“四良”融合发展,扎实推进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成效颇为显著。
2023年以来,浙江持续发布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工作方案,聚焦水稻、小麦、大豆、油菜等主要粮油作物,明确行动目标和重点任务,“四良”融合提单产。数据显示,去年,浙江粮食播种面积1570.5万亩、总产130.04亿斤,分别比上年增长2.2%和1.8%,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目标任务,双双实现“九连增”。
在一整套政策组合拳激励下,浙江高产典型不断涌现。去年,江山市峰田家庭农场双季稻百亩方亩产达1577.09公斤,首破双季稻年亩产“吨半粮”大关;平湖市得稻家庭农场小麦亩产551.16公斤,创全省新高;苍南县“稻-稻-油”模式油菜亩产164.35公斤,拿下该模式的全国桂冠。截至去年底,浙江已建成高产示范方1781个,辐射带动611.83万亩。
提升单产,科技装备很关键。在宁波余姚市黄家埠镇区域性水稻育秧中心,两条自动化育秧流水线日夜运转。据介绍,这里一天仅工作10小时,就能育2万盘秧苗,可满足500亩稻田种植,全程机械化一气呵成。各种装备变多,用电量自然也水涨船高,国网宁波供电公司未雨绸缪,早早升级设施,并随着农忙季开启“护电行动”,增加线路巡检次数,定期上门走访,以保障农事服务的可靠用电。
为了推进“四良”更好融合,除了电力部门的保驾护航,浙江还组织农业科研、教学、推广、企业等部门的技术力量,以及粮油产业农机农艺推广服务团队专家,组装综合集成技术方案,加强推广应用。眼下,正值水稻病虫害防治关键期,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多路专家就下乡联村。根据要求,50亩以上的规模种粮大户均有与之结对的农技专家,提供“面对面”“手把手”帮扶,提高关键技术模式到位率和覆盖面。
单产提升,既要“天帮忙”,更要“人努力”。为提高粮油作物单产,浙江正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培育健康土壤基地,加快优良品种的筛选推广、更新换代;组建农机应急服务队,强化防灾减灾;实施“虫口夺粮”行动,病虫害损失率严控5%以内……如今,浙江的田野上,新一轮攻坚业已启幕,而目标不止于“点”上高产,更追求“面”上开花。
据了解,立足于不同产区的资源禀赋和生产基础,今年,以县为单位,浙江划分高、中、低产区,明确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和主力机型,予以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并在全省继续实施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由点到面、由片到县,整建制推动,力争水稻、小麦、大豆、油菜全省平均亩产分别突破500公斤、285公斤、176公斤、144公斤,粮食总产实现“十连增”。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朱海洋 方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