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蓝莓,看云南。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云南省委书记王宁曾热情地向媒体介绍:“现在在北京的超市中,蓝莓个头最大的,你不用看商标,一定是云南生产的,口感最好的也一定是云南种植的!”近几年,云南蓝莓产业快速崛起,成为全国水果市场的“新宠”。
在市场热度的刺激下,种植端的热情依旧澎湃。安宁市是昆明市代管的县级市,一年多的时间,这里蓝莓种植面积从500多亩扩大到了2200亩。虽然这还不足全省的百分之一,也无法与红河、文山等主产区相比,但其背后却有不少值得人关注的地方。
一位在蓝莓行业里摸爬滚打多年的“土专家”有这样的判断:安宁将成为云南蓝莓产业的分水岭——中高海拔地区蓝莓种植规模、技术的突破。为了蹚出这条路子,安宁智岚星农业负责人朱凯在2024年拿出了8000株蓝莓苗进行试验。
安宁蓝莓产业的快速发展,不仅有区别于其他产区的海拔、气候优势,也有先进的技术支撑,更有地方党委政府以工业思维谋划产业发展、加大政策支持的果断决策。当然,更关键的是蓝莓产业显现出的强劲的联农带农效应,得到了广大的农民群众的支持。
产业优势:温差、时间差和政策环境
云南的气候为发展高质量农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查阅安宁市气候资料:中亚热带低纬度高海拔地区,季节温差不大,干湿度分明,平均气温14.9℃。乍看上去,这样的气候并没有独特之处。可是在搞专业的人眼里,却有不一样的见解。
那位在蓝莓行业里摸爬滚打了多年的“土专家”,名叫丁帅。现在,他是安宁智岚星农业蓝莓基地的负责人。他告诉记者,气候优势条件可能很多时候是看不见摸不到的:“在对基地气温的监测时,我们发现夜间的一个时段,气候会出现骤降,最大温差达到6℃。这是蓝莓甜脆口感的关键。”
对农业生产来说,纬度、温差、光照、降水……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有些甚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充分挖掘、利用好这些条件,不仅可以实现农业提质增效,也能开启新的赛道,提高农业“核心”竞争力。
图为朱凯在查看蓝莓长势。
智岚星农业负责人朱凯对此感触颇深。他自信地说:“在安宁种蓝莓,我们没有办法跟红河、文山、西双版纳等地竞争。但安宁的中高海拔气候优势,让我们找到了一个‘时间差’,错开了省内其他地区蓝莓上市的高峰期。这是我们坚定发展的底气之一。”
走访安宁多家蓝莓种植企业,记者发现,除了公认的气候优势,良好的政策环境也是大家的共识。
种蓝莓,先要解决土地的问题。对此,安宁市委、市政府果断淘汰老化、低产的梨园,调整种植结构,为蓝莓发展腾出空间。智岚星农业、英茂蓝莓、安宁惠澳农业等种植企业,都受益于这一变化。
此外,安宁市对符合条件的蓝莓种植基地给予一次性奖补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购置;支持水果(含小浆果)等本地农产品精深加工经营主体发展,对年度新增特色农产品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带动本地农户100户以上,户均增收1万元的精深加工企业、合作社,给予一次性20万元奖励。
不仅如此,安宁市委、市政府和农业农村部门还将服务送上门,把问题解决在一线,为种植企业创造良好的干事、创业环境。安宁惠澳农业是安宁市招商引资企业,在建设蓝莓基地设施大棚时,就遇到不少难题。该企业负责人罗展东告诉记者:“当时在大棚施工时,几处的电信通信线路高度影响到了大棚施工,市里积极沟通协调电信部门,很快就解决了。我们没花一分钱。”
走高端路:精准生产、可追溯出优果
为了能种出高品质蓝莓,朱凯带领智岚星农业的团队,一入驻安宁便拿出了8000株蓝莓苗做试验。“当时心里却没有底,大不了这8000株苗全部打水漂,我们从头再来。”朱凯说,“脆、香、甜是一线城市消费者追求的蓝莓口感,试验也是想从技术层面实现这一目标。”
在朱凯和其团队的精心的呵护下,每一株蓝莓苗长势很好,抽枝、开花、结果,一粒粒饱满的蓝莓香气扑鼻,又甜又脆。试验的成功让朱凯信心倍增。现代化、智能化的温室大棚已同步开启建设,一期、二期工程种植规模将达到500亩。
时下,走进位于安宁市八街街道的智岚星农业蓝莓基地,工人在忙碌着将蓝莓苗移栽进基质盆,然后整齐地摆放在大棚里。这个大棚是看似平平无奇,却是目前云南全省蓝莓行业最大的单体连跨式大棚,单个面积达5万平方米,相当于6个标准足球场大小。这样的大棚,智岚星农业一期工程已建成4个,二期工程正在建设之中。
朱凯说:“我们团队根据安宁气候特点,设计大棚层高7.5米,并专门定制了外层新材料薄膜,确保光线折射率、透光度、散射、紫外线科学适配。大棚内部采用铝箔材质内遮阳系统,配置通风设施,能够精准调控光线和温度,有效解决灰霉病。这是借工业的思维做农业,要做出蓝莓标准化生产的样板。”
除了“舒适”的生长环境,蓝莓还需要充足的营养。为此,智岚星农业建成了云南顶高最高的水肥一体化灌溉中心,引进以色列5G智能施肥系统,配合两台4G施肥系统,可远程精准控制整个约500亩蓝莓基地的水肥灌溉,确保蓝莓准确摄入营养物质,使花芽营养丰富,果实饱满优质。
种出高品质蓝莓,走高端路线,这是多个身处安宁的蓝莓种植企业共同的想法。
罗展东对记者说:“蓝莓正在实现零食化,但高品质大蓝莓依旧短缺。”为此,罗展东引进了以色列的滴灌设备,并购买了西班牙专利种苗,搭建了一套精准生产体系。英茂蓝莓正着手建设追溯体系。英茂蓝莓项目经理何晓宏说:“把蓝莓的品质提升上来,才能立足市场。”
高品质的蓝莓还需要市场的检验。朱凯说:“今年,智岚星农业生产的高品质蓝莓以高于市场批发价50元的标准销往了北京、上海、杭州等市场。”
联动带农:务工、职业培养富农富村
土地租金、务工收入通常是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最直接也最有效的联农带农方式。安宁蓝莓产业发展,也不例外。据当地统计,英茂蓝莓、智岚星农业等4家蓝莓企业,已创造就业岗位600余个,高峰期日用工量超300人。
在智岚星农业蓝莓基地的大棚里,几位女工先在滴灌管上打孔,然后安装好滴箭再插入蓝莓盆中。“这工作不难,多干几次就熟练了。”一位女工对记者说,“在这里干活,每天能挣120块钱,还能照顾上家。前几天,村里有十多个姐妹在这里。这几天活儿少,来的人也少了。”
图为工人在安装滴灌的滴箭。
蓝莓产业大量用工集中在采收期,一般会持续三个月左右。近一段时间以来,安宁英茂蓝莓基地已有180余亩进入采果期,每天的用工量保持在80人左右。何晓宏说:“这些工人都是周边村的村民。我们提前派出公司的人去学习采果技术,回来再手把手教会村民。”
黄琳就是这些村民里的佼佼者。在基地的公示栏里,张贴着所有采摘工每天的蓝莓采摘量和对应的工资表格,黄琳几乎天天高居榜首。她说,其实没什么技巧,干过了就熟练了,就能快摘果,又不伤果。为了激励工人,基地还建立了奖励机制,按采摘量划分出不同的工价,每个等级每斤相差五毛钱。
相比一边拿土地租金,一边在基地务工赚钱的村民来说,朱凯对联农带农的事情则考虑得更长远。前不久,智岚星农业和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安宁校区签订了合作协议,由学院为基地培养两个班共100人的专业蓝莓产业发展人才。所有学生有六个月的课程需要在基地完成,每人每月工资2500元。毕业后,有意愿留基地工作的,每月工资4000元。
朱凯说:“这么干就是为基地培养高技能人才,他们未来会是基地种植管理端的班组长、带头人,每个人再带5个工人。那样的效率可想而知。”朱凯保守估计,等到毕业会有80%的学生愿意留在基地干。
产业发展带来的好处不止于富农民,还能有效带动村集体经济。安宁惠澳农业与基地所在的金方街道思邑村约定,每年为村集体提供每亩300元的土地管理费,一年合计14万余元。今年年初,八街街道成功争取到中央衔接资金210万元,用于建设高原特色小浆果数字化种植基地。该项目与智岚星农业合作,预计实现村集体年均收益超30万元。
此外,安宁一些规模较小的蓝莓基地,还积极采摘体验游,形成“产业+旅游”融合新业态。据了解,2024年安宁蓝莓产业带动村集体增收9600万元。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郜晋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