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之滨,浪涛拍岸处,1562公里的海岸线勾勒出浙江宁波的蔚蓝版图。600余座岛屿如珍珠散落,象山港的渔火与三门湾的潮声,交织成一首鲜味出海的澎湃乐章。今年一季度,2.46万吨宁波水产跃上全球餐桌,货值5.3亿元,同比激增近四成。这跃动的数字背后,是海关人化身“赶海人”的智慧——以政策为网、以服务作舟,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托起一方渔业的“共富船”。
一条鱼的“变形记”:深加工撬动共富新引擎
在奉化区的今日食品有限公司的车间里,金枪鱼的“奇幻漂流”正上演:在企业的现代化车间,它们在被加工成鱼柳、罐头,甚至化作闪着琥珀光泽的DHA鱼油软胶囊。“面对市场的新变化和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我们也不断推出产品创新,这是我们最新研发的DHA鱼油软胶囊产品。”该公司技术总监王求娟介绍道。这家扎根渔村30年的老牌企业,年加工5万吨金枪鱼,硬是把“鱼跃龙门”的戏法玩出了新花样。
宁波海关的“政策锦囊”成了企业创新的东风。AEO高级认证叠加RCEP关税优惠,让研发投入有了“定心丸”,加工贸易改革试点使原料进口与成品出口的链路愈发顺畅。宁波海关主动提供政策咨询,支持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引导企业探索产业转型升级,加强精制鱼油、降糖多肽、胶原蛋白肽等高附加值产品研发,将金枪鱼副产品高值化利用和综合开发,成功“变废为宝”,从战略角度重新布局和延伸金枪鱼产业,从食品深加工向海洋生物产业,向生物医药和生命科学领域探索与发展,这条“深加工+高附加值”的新赛道,正带着象山港的渔船驶向共富蓝海。
锦囊妙计:破解国际市场的闯关密码
“当初接到韩国订单,我们完全摸不着门道。”宁波甬洋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奚忠明回忆首次“出海”仍心有余悸。这家做了二十年内贸的企业,面对境外注册的“天书”文件直挠头。
关键时刻,宁波海关关员带着“攻略本”上门,把韩国的卫生标准、印尼的包装规范翻译成“渔民大白话”,甚至模拟韩国官方检查官来“突击考试”。在象山一水产公司预审现场,关员举着放大镜查设备的模样,被工人戏称“比丈母娘挑女婿还仔细”。截至目前,宁波海关共向欧盟、韩国、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和地区推荐了103家次辖区出口水产品企业名单,同时完善对韩国、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的注册信息核对变更,持续支持宁波特色食品农产品扩大国际市场份额。
根据境外国家(地区)法律法规的要求,全球有16个国家和地区对水产品实施生产企业注册管理,全球16个水产进口国如同16道“龙门”,宁波海关化身“通关军师”,针对不同国家的不同要求调整产品工艺和包装标签。企业调侃:“跟着海关的攻略打怪升级,咱这‘土八路’也练成了国际尖兵。”
图为宁波海关所属奉化海关关员向企业宣讲加工贸易改革政策。周扬 摄
通关“加速器”:打造鲜味出海高速路
位于宁波市象山县的宁波乔兴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一派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清洗、挑选分级、调理、速冻、包冰衣、包装,各道加工流程有条不紊进行,公司生产的34吨、货值135万元的冻虾仁经宁波海关所属象山海关关员查验合格后,即将出口欧盟。
“这些‘小鲜肉’比头等舱旅客还讲究,从捕捞到上架全程冷链护送。”公司总经理王伟的玩笑里透着自信。面对欧盟针对虾仁氯霉素检测、合法捕捞证明等特殊要求,宁波海关亮出“金刚钻”:专家团把200页欧盟法规浓缩成“掌中宝”,指导企业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加强原料验收、生产加工、过敏原控制等环节管控,确保产品符合出口国要求。
水产品需要优“鲜”出口,对通关速度提出较高要求。宁波海关设立属地查检绿色通道,为企业量身定制通关咨询服务,采取优先受理、优先审单、优先出证等便利化措施,指导企业用好证书“云签发”等便捷化手段,最大限度提升通关便利化。
海风掠过杭州湾跨海大桥,带着咸鲜气息的集装箱正驶向全球。在这条鲜味出海的航路上,海关人既是把守国门的“安全员”,又是乡村振兴的“摆渡人”。他们用政策创新打破市场壁垒,以技术攻坚守护舌尖安全,让东海渔获跃过重重“龙门”,游出一道连接共同富裕与全球餐桌的美丽弧线。
作者:刘晓晓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方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