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赣鄱粮仓的底座——江西省创新机制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纪实

农民日报2025-05-16

赣鄱大地,一场关乎土地命运的深刻变革正在悄然发生。高标准农田建设恰似一双妙手,为千万亩农田“梳妆换新”,不仅筑牢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坚实底座,更为农业生产方式革新、绿色发展转型和新质生产力落地注入了新的强劲动能。

曾经,江西农田建设面临着诸多困境:细碎的田块如同大地的“补丁”,农机下田绕路翻埂,灌排渠系蜿蜒曲折,农业生产费时又费力;长期积水浸泡的冷浆田,更是泥泞不堪,连小型机械都步履维艰;大量“巴掌田”耕之无利、弃之可惜,类似的边际土地资源一度闲置。农民虽为土地主人,却只能望“田”兴叹。

如今,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接续推进、升级和改造,这里焕发新的生机。新建成的农田“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过去“农机下田翻田埂、灌水要过别家田”的尴尬局面一去不复返,冷浆田更是在多方合力下,实现从“撂荒地”到“丰产方”的华丽转身,土地生产力和生命力被充分释放。

新的征程已然开启。到2035年,江西力争将具备条件的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改革创新的步伐从未停歇。每一寸新生的沃土,都记录着赣鄱粮仓丰实的坚实足迹,跃动着新质生产力的蓬勃活力。

“试验田”“标准田”“样板田”——

以“第一块田”制度破题农田规划与建设困局

“现阶段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主要参照的是工程领域的制度设计和操作流程。”作为长期扎根农业生产一线的基层干部,萍乡市莲花县农业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刘磊感觉到,农田建设与工程领域的“门道”不尽相同。

相比于其他工程建设,农田建设工程有其特殊性。江西山多地少,具有“六山一水二分田”的典型地貌特征,农田建设规划、建设内容、建设标准等必须因地制宜。在以往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有的地方没有工程经验,在思路未清的情况下上手就干,很多问题都由此产生。

如何在摸索学习工程领域规律的基础上总结出适合农田建设的制度措施?萍乡市实施的“第一块田”制度给出了答案。

何谓“第一块田”?就是在大规模建设项目启动前,选出一块具有典型代表性的田块,从整体规划设计,到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田间道路、灌溉渠系等具体建设施工,再到防护林与周边生态环境配套等,做足做细“绣花功夫”,并从建设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提供经验,并为整个项目建设确立清晰明确的质量基准与施工规范。这“第一块田”既是“试验田”,也是“标准田”,还是“样板田”。

“早几年的标段划分参照一般工程的做法,结果一个标段覆盖了十几个村,很难兼顾不同地块的不同需求。”萍乡市湘东区农业农村局局长汤中检说。为此,萍乡市想到从工程领域借鉴“试验段”的做法,先行试点,继而推广。

2024年,莲花县率先进行“首项首段制”的实践探索,2025年被正式确定为“第一块田”制度:在每个标段中选出一块田,设计单位进行全面探察,提出切实可行的规划设计;随后按照设计要求,施工单位精心推开工程施工;最后业主单位组织设计人员、监理人员和乡村干部、农民群众代表成立验收团队,对工程质量进行全方位、无死角评估。

符合标准的“第一块田”,由各方共同签署认可意见,如果发现不符合标准的工程,则明确整改要求与期限,直至工程质量达到合格标准。经过综合评估筛选出成效最突出的一块田,组织所有中标单位实地学习,按照其设计要求、施工标准、质量控制要点全域推开,确保后续建设保持流程规范和整体质量的对标一致。

谋定而后动。“‘第一块田’制度打破了上来就‘闷头干’,出了问题再找补整改的尴尬,体现了因地制宜、科学建设的理念,确保规划思路清晰、施工内容具体、质量标准明确,让参建各方心中有数、不走弯路。”萍乡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易绍斌介绍,制度实施后,以莲花县为例,不仅建设质量有保证,项目整体工期还缩短10%至15%,项目区农民整体满意度超过95%。

“真重视”“真投入”“真有效”——

“双全程”让资金用在刀刃上

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这场关乎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硬仗中,地方政府的重视程度有一个关键的衡量标尺——资金投入。说一千道一万,舍得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上倾注真金白银,才能彰显地方政府对农业基础地位的深刻认知,更体现出其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坚定决心。

江西作为农业大省,财力并不宽裕,但在粮食安全问题上却从未畏首畏尾。中央财政资金足额划拨到位,自筹资金也在全力以赴推进。自2017起,江西通过发行高标准农田建设专项债等形式筹措资金,将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由亩均1200元左右提高到3000元,加大建设的投入力度。

为了真正把资金落到实处,让党的这项好政策真正“落地生根”,江西省农业农村系统善抓要害、狠抓关键,以强化资金全过程监管为突破口,确保每一块钱都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效果。

“监管的核心就是管好资金投入和工程质量之间的关系,不能偷工减料影响质量、不能搞成‘面子工程’反复增项,引导项目各参与方共同建好农民满意的高标准农田。”江西省农业农村厅农田建设管理处处长李小明表示。

于是,江西省农业农村部门提出“系统施治、源头防范”的资金监管理念,制定出台《农田建设项目管理指南》《用足用好项目建设资金保障建设成效的通知》等一系列制度措施。在项目选择上,实行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储备制度,防范因项目选址不合理、建设工期不足等造成资金浪费;在预算管理上,实行预算定额、单价预警、审减负面清单制度,严防随意高套预算、随意变更设计、随意资金审减等问题;在监管程序上,紧盯重点环节和关键岗位,接口同级纪检监察、审计部门靶向监督,着力解决资金使用不规范和挤占挪用等问题。

“通过梳理国家层面的制度规定、出台省级层面的创新措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各环节都有章可循,遇到问题翻翻‘小册子’,相关规范清晰明了、监管措施及时介入,用坚强有力的监管守住工程质量可靠底线。”李小明介绍。

高标准农田建设全过程监管,宜春市袁州区是率先探索者,也是最早受益者。袁州区借鉴“全过程工程咨询”的经验做法,于2019年开始在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过程中实行跟踪审计,重点关注工程概算、设计变更造价、工程实质性审核等关键环节,一环节一审计,环环把关,步步为营。

好钢用在刀刃上。农田建设资金充足又高效利用,是确保建一亩成一亩的关键。“全过程跟踪审计不仅实实在在提高了工程质量,而且每一步都经过多方认可落到白纸黑字上,付款环节便捷高效,也减少了争议。”宜春市袁州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何文福告诉记者。

直面“冷浆田”,敢啃“硬骨头”——

农民能干的交给农民干,政府“帮办”不“包办”

对江西来说,高标准农田建设进度已过七成,但将具备条件的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难点还在后头。换句话说,容易的基本上建成了,剩下的才是难啃的“硬骨头”。

在宜春,农田建设过程中最具代表性的“硬骨头”就是冷浆田。冷浆田又叫冷浸田、深脚田、烂泥田,是我国南方稻区的一种典型低产田,其主要成因是地势低排水不畅、土壤透气性差,表现为长期积水,土壤“酸、毒、瘦”。

“这种田栽禾裤裆挂泥浆,非常难耕种。”袁州区楠木乡荷溪村村民李忠建的描述形象地还原了冷浆田的耕种场景。在荷溪村,冷浆田的占比达到10%,是村民的一块心病。然而,冷浆田的改造并不容易,主要问题还是排水难。

“表面的水可以抽掉,但土壤里积攒的水很难排出。”何文福说,传统挖沟修渠排水并不适用于冷浆田,经过反复对比,玻璃钢预制渠进入视线,能够发挥玻璃钢成品铺设的便捷性及其较好延展性的特点,可在渠道两侧钻上密集的小孔,土壤中的积水就可以通过挤压经空隙慢慢渗出,既能够保证排水渠坚固,又能让积水持续渗出,最终达到彻底排干水分的目的。

排水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摆在面前。高标准农田项目一般工期较紧,但冷浆田仅排水就需要一年的时间,还不包括平整土地、修筑灌渠、地力恢复等。“这时候就需要我们实事求是、尊重规律,针对冷浆田这种改造难度大的农田,可以专门放宽时限,不用担心工期的问题。”李小明表示。

再难啃的骨头也得啃。有了省厅的支持,基层更能够放开手脚,依靠农民的智慧破解了冷浆田这个难题,也让袁州区的农民切实得到了实惠。“改造过的农田每亩一季能产800斤,以前亩产只有400斤,这可是整整多产了一倍粮食啊!”袁州区辽市镇上石村村民易云招看着正在改造的冷浆田激动不已。

冷浆田的成功改造给基层干部群众极大信心。但是,还有1200多万亩各式各样的“硬骨头”,不是制定了规章制度、照搬照抄办法经验就“万事大吉”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复杂性就在于此,像冷浆田这种难题,多是摆在明面上的,然而还有更多的问题隐患,却“隐藏在农田之下”。

“种田的都知道,土壤表面有一层耕作层,土地肥不肥、能不能打出好粮食,全靠它。初来乍到的施工人员不了解农业生产的‘门道’,农田规整得很漂亮,但耕作层被破坏了,一直是过去高标准农田建后使用难的突出矛盾之一。”九江市柴桑区新塘乡前进村种粮大户王灿邦道出了其中的原委。

打破农业生产与工程建设之间的“信息差”,是摆在高标准农田建设面前的一道必答题。解铃还须系铃人,农民最熟悉这片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既然如此,不如放手让农民来当自己农田的“包工头”?建什么,村民集思广益;怎么建,村民亲自上场。

基于此,江西省大胆创新建设模式,鼓励各地积极探索“乡村主建,农民主体”的方式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在实践中,各地选取一批党组织带动能力强、群众基础好的村,对项目预算不超过200万元的,通过“以工代赈”等方式支持农民自建。

“如此一来,建设内容由村民共同商议,哪里先建、哪里不建,都要经过集体民主决议;要怎么建、要建什么,村民全员全程监督,共同把控建设质量和成本。”前进村党支部书记陈凤娥表示,把农民能干的交给农民干,农民不仅真切体会到作为“田主人”的地位,干劲十足不惜力,建设质量有保证,还成了乡村治理的好办法,一举多得。

放手发动农民群众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政府并非一放了之。为了把好事办好,江西创新推出“六统一分”的实施方式,农民擅长的交给农民干,政府负责托底,“帮干”不“包干”。所谓“六统”,即县级农业农村部门统一勘测设计、统一造价评审、统一工程监理、统一竣工验收、统一上图入库、统一督促指导,保障建设的规范和高效。所谓“一分”,小型项目尽可能采取村民自建方式实施,让农民在参与建设中有话语权、在资金使用上有知情权、在质量监督中有主动权。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杨久栋 张振中 莫志超 祁倩倩

双取消!贵阳公积金贷款政策大松绑

2025-05-16

廖彬宇先生诗说中国之收视反听

2025-05-16

龙湖·峯萃 | 龙湖新一代传世豪宅首发昆明

2025-05-16

铁路端午假期运输火车票今起开售!

2025-05-16

“赤道玫瑰”的跨洋之旅

2025-05-16

技术→供应链→物流,协同突破!全链条优势叠加护航中国汽车加速“出海”

2025-05-16

“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对阿拉伯国家有激励作用”——访黎巴嫩美国科技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皮埃尔·扈利

2025-05-16

“质优价廉+创新研发”,产品过硬!外贸企业底气足 拓展多元化市场布局

2025-05-16

俄陆军总司令调任联邦安全会议副秘书

2025-05-16

2万亿元,增长2.2%!全产业链集成创新 自贸试验区发展尽显韧性

2025-05-16

国家铁路局修订印发《铁路运输基础设备生产企业审批实施细则》

2025-05-16

我国技术合同成交额连续8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提前完成“十四五”目标

2025-05-16

金融赋能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发展 我国“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发展成效显著

2025-05-16

云南盈江发生4.5级地震 云南省地震局:暂无人员伤亡,个别房屋出现墙体细微裂缝

2025-05-16

国家药监局:对盐酸雷尼替丁注射制剂说明书内容进行统一修订

2025-05-16

商务部:中方加入DEPA谈判取得积极进展

2025-05-16

繁花美景引客来 “自然风光+红色文化”成文旅融合发展闪亮名片

2025-05-16

香港地產巨頭內地囤地牟暴利激公憤

2025-05-16

从主题IP到艺术装置打造感官盛宴 新消费场景“流量密码”为线下消费添活力

2025-05-16

「香港僱員醫療保險指數」 指醫保開支狂升

2025-05-16

政策红利释放,便利服务吸引海外客流

2025-05-16

屯門14歲女電梯大堂疑遭非禮 29歲男被捕

2025-05-16

20国媒体见证内蒙古现代农业新生态

2025-05-16

外国记者走进乌兰哈达火山 看“文旅流量”促进“消费增量”

2025-05-16

冈比亚媒体访华团走进乌鲁木齐:新疆很Nice!

2025-05-16

尖沙咀街坊福利會捐贈500萬元成立學術中心 推動社創與社區發展

2025-05-16

紅磡康莊道8車串燒釀3傷 往觀塘方向快線封閉

2025-05-16

华夏人寿北京电销中心被罚23万元:欺骗投保人等

2025-05-16

人保财险安庆市分公司被罚37万元:财务数据不真实、虚挂中介业务套取手续费等

2025-05-16

人保财险桐城支公司被罚5万元:虚挂中介业务套取手续费

2025-05-16

富德生命人寿大理中支被罚20.6万元:虚挂保单等

2025-05-16

「减肥神药」正面交锋,下一步降价?

2025-05-16

云南德宏州盈江县发生4.5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

2025-05-16

全国累计化解历史遗留问题房屋2000余万套 让“拿红本”不再揪心

2025-05-16

最高检发布第四批贯彻实施民法典典型案例

2025-05-16

清除妨碍惠民政策落实“绊脚石”

2025-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