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依秦岭叠嶂,南沐荆楚和风。
位于陕西省东南部的商洛市,是全省唯一全域处于秦岭腹地的地级市。得益于秦岭山脉对气候的调节作用,这里全年平均气温12.9℃,夏季平均气温22℃,森林覆盖率70%,年均空气优良天数达340天,气候禀赋突出。
近日,记者跟随“绿镜头·发现中国”中央媒体走基层看气象主题采访活动报道组走进商洛市,深入了解当地践行“两山理论”,当地在保护秦岭生态的基础上,挖掘气候资源优势,以气象赋能现代农业,不断提升农业生态产品价值,将生态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
气象精准赋能 打造“气候好产品”
春季的柞水大地,充沛的雨水与晨雾为木耳生长提供了优质环境。
“这些监测站就像‘千里眼’,能实时掌握木耳生长环境的变化。”柞水县气象局局长余初晓介绍,“针对户外地栽、塔栽木耳,气象部门在全县布设了60套梯度网格气象监测站,构建起覆盖不同海拔的监测网络。通过数据分析平台,种植户能收到定制化的生长周期管理建议、气象灾害预警等信息。”
在柞水县金米村2号智能联栋木耳大棚内,由湿度传感器、CO₂浓度监测仪、木耳菌袋pH值检测器等多种设备组成的木耳气象智能物联网监测预警系统正在不间断运行,实时监测棚内微气候数据,并在电子屏上滚动显示。
“木耳生长对温度、湿度、光照等气象条件有较高要求,比如二氧化碳浓度,因为木耳是耗氧作物,就像人需要呼吸一样,一旦二氧化碳浓度过高,就会对其造成影响。”木耳种植户赵琴告诉记者,“如果看到屏上显示二氧化碳浓度过高,我们马上就会根据监测指标打开棚子,加强棚内通风。”
先进的气象检测与气候条件调控技术,实现了对木耳气候环境的精细化管理,让每一朵木耳的生长环境都尽在掌握。在气象服务的精准护航下,柞水木耳于2024年成功通过“中国气候好产品”认证,被评为“气候好产品”。
“我们针对木耳生长黄金期,量身定制‘气候友好型’生产方案。”柞水县木耳气象科技小院专家王立录介绍,通过实时监测与数据分析,精准引导农户操作,推动木耳实现优质高产。
在2024年中国气象服务协会发布的第二批9个“气候好产品”中,其中有4个来自商洛市。除了柞水木耳以外,还有商南茶叶、洛南红仁核桃、镇安大板栗。
近年来,商洛市根据气候特点编制气候生态农业发展规划,开展气候品牌认证,把“好气候”变为“好商品”。商洛核桃、板栗、食用菌、冷水鱼等7个产业规模全省第一,开发核桃乳、葡萄酒等系列精深加工产品108个,形成“菌果药畜茶酒”特色产业体系,91个名特优新农产品居全国地级市榜首,荣膺全国首家名特优新农产品高质量发展样板市。
据统计,2024年洛南核桃、柞水木耳交易额均超过30亿元,核桃、茶叶、烤烟、木耳、中药材等气象服务重点农产品实现了生态溢价。
气象科技加持 开发“气候价值贷”
在生态产业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投入资金需求量大且回报周期长,金融机构的投融资支持显得尤为重要。为破解生态产品转化中度量难、变现难、交易难、抵押难“四个难题”,商洛市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我们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与气候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有机融合,探索建立了气候产品价值核算指标体系。”商洛市气象局局长张向荣介绍,通过研究气候生态供给服务、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三大类产品的具体核算指标,确定17种气候生态产品价值量,形成包括价值核算指标、具体算法、数据来源和统计口径等核算体系,以此量化气候资源、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计算气候生态产品价值总量。
目前,商洛市已上线运行“8+1”气候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平台,包含了气候生态综合监测、智慧气象+服务、气候生态产品制作、气候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气候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效益评估、气候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支撑体系、生态环境监测、生态产品价值与碳汇评估子系统等8个业务子系统和1个手机APP服务系统,为量化气候生态产品价值提供了有力的科学支撑。
“气候生态价值度量化,可降低银行放贷风险、提升银行放贷质量,有效保障‘气候价值贷’顺利落地推行。”农业陕西商洛支行副行长狄友清说。
“这笔贷款就像一场及时雨,缓解了企业的燃眉之急。”去年11月,位于丹凤葡萄酒生态核心产区的东凤葡萄酒庄向邮储银行商洛市分行申请“气候价值贷”226万元,从申请到放款仅一周左右,而且年利率只有3%,享受气候价值贷补贴,财务成本大大降低。
东凤酒庄负责人王越告诉记者,酒庄建设使用天然山岩酒窖进行葡萄酒存放,减少中央空调换气、除湿设备使用,降低能耗,因其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企业在2024年11月向商洛市气象局提交“气候友好型企业”评估申请后,很快就通过认证被纳入绿色名单,顺利申请下了“气候价值贷”。
截至目前,商洛市已经有23家“气候友好型企业”通过认证,享有“享受绿色通道”“实施优先配置”“优化行业分类政策”“给予贷款利率优惠”等差异化信贷优惠政策,其中8家企业被授信获得气候价值贷款,累计达2.1亿元,覆盖特色农业、水产养殖业、文旅企业、绿色工业等行业,解决企业贷款融资难题,提升企业贷款额度和降低贷款利率,协助企业在项目建设和运营中共同防御气象灾害和高效利用气候生态价值。
气象防灾减灾 创新“三合一”智慧平台
商洛市优越气候、生态条件的背后,也面临着防灾减灾挑战大的难题。据悉,每年因气象灾害所造成的损失约占自然灾害的70%以上,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这里强降水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导致部分地区的降水量剧增,形成‘雨窝’,而当一场暴雨落在地形复杂的秦岭山区,暴雨冲击下,雨水便裹挟着山体表面的枯枝落叶、泥土、石头等从山上迅速向山下汇集,形成小的堰塞湖,带来成倍影响。”商洛市气象局高级工程师赵世发介绍说。
面对气候变化下频发的气象及其次生灾害,建立以气象预警为先导的工作机制、在最短时间内完成防汛救灾高效决策、调度,是商洛市委、市政府最关心的事。
为将防汛救灾由被动变主动、应急变常态,商洛市气象局创新建立气象防灾减灾“三合一”指挥调度平台,开发防灾减灾综合指挥调度系统及城市内涝淹没模型,实现气象防灾减灾作战指挥“一张图”显示,确保在最短预报时间内迅速作出科学研判,及时组织“防抢撤”。
鼠标轻轻一点,迅速视频连线市、县、镇、村各部门和单位,快速生成预报服务材料;屏幕切换,河边、十字路口、建筑工地实况录像清晰展现,三维动画模拟河水上涨趋势一目了然……在商南县,县气象台台长王磊通过大屏演示商洛市气象防灾减灾“三合一”指挥调度平台功能。
“‘三合一’平台突破了原来气象部门单纯预报、其他部门‘各自为战’的传统应对模式,接入气象、应急防汛、城管、自然资源、水利、水文、交通等部门的业务系统和数据,实现10个部门350类数据的融合应用和信息共享,打破了传统防汛救灾模式存在部门数据分散、信息时效性不足等弊端,形成防灾减灾救灾高效协同的良好局面。”商洛市气象局局长张向荣说。
这个诞生于秦岭深处的智慧系统,正以创新模式重塑传统气象防灾体系。遇到汛期重大极端天气过程,接到气象部门预报预警后,党政领导便会坐镇“三合一”平台,与各部门联合会商,结合平台将多部门数据融合展现的“一张图”,研判灾害易发区,便能在最短时间内指挥调度防汛救灾。
商洛市“三合一”平台通过多部门数据融合和“一张图”应急指挥,在汛期防灾减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自2022年以来,“三合一”平台累计组织针对性撤离72.9万人次,有效避免了因灾害导致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现如今,商洛市委、市政府依托气候资源优势,推动气象科技成果应用,着力打造“22℃商洛·中国康养之都”品牌,推进“气象+农业”“气象+旅游”“气象+康养”“气象+体育”等深度融合,催生“气候经济”不断发展,让气候生态福祉惠及更多百姓。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胡明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