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第十届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暨第32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终评剧目媒体见面会在上海举行。来自乌鲁木齐秦剧团(新疆秦剧团)主演李敏与主创团队共同讲述《焚香记》这部承载着边疆戏曲人梦想秦腔作品如何跨越万里,在上海舞台上绽放独特魅力。
百年剧团扎根边疆西北秦腔薪火相传
乌鲁木齐秦剧团历史可追溯至1890年“新盛班”,历经百年沿革,如今已发展成为拥有汉、回、哈萨克、俄罗斯等多民族演职人员专业院团。剧团党支部书记于颖龙介绍,剧团扎根边疆,不仅保留了《铡美案》《打金枝》等十余部传统剧目,还结合新疆特色创排了《毛泽民在新疆》《红山塔下》等现代剧,年均惠民演出超180场,足迹遍布南疆四地州甚至边境线,成为传播秦腔文化“流动舞台”。
此次参评《焚香记》是剧团首次入围梅花奖作品,也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部梅花奖参评剧目。为此,于颖龙感慨道,这不仅成就了李敏个人梦想,更是新疆戏曲人70年坚守缩影。剧团为筹备此次演出,整合了乌鲁木齐市艺术剧院交响乐团、京剧团等多方力量,甚至在合成彩排时借用其他院团剧场模拟舞台效果,足见对此次参评重视。
匠心打磨传统新诠水袖声腔尽显功力
该剧核心创作者、一级导演何红星介绍,此次《焚香记》以“回归戏曲本体”为理念,在保留秦腔传统板式结构基础上,融入民族乐器与交响乐元素。例如,剧中《打神告庙》一段,运用秦腔独有“滚白”唱腔,配合埙、唢呐等乐器,将焦桂英悲愤情感层层递进地展现出来。音乐设计郭全民将秦腔激越与交响乐细腻融合,既有西北黄土高原苍凉感,又赋予传统剧目现代审美意趣。
主演李敏表演更是该剧一大亮点。她饰演焦桂英跨越少女到怨妇心理蜕变,尤其在水袖功运用上堪称一绝。为呈现“打神”“引路”等段落情感张力,她每日在练功房练习水袖长达5小时,磨破8双白球鞋,最终掌握了从3尺到9尺水袖递进技巧。“水袖不是炫技,而是焦桂英内心延伸”,李敏解释,例如“打神”时攥紧水袖动作,既体现人物悲愤,又为后续唱腔爆发埋下伏笔。
万里赴沪逐梦梅花边疆艺术对话上海
谈及与《焚香记》缘分,李敏坦言,2022年入选自治区人才培养项目是转折点。当时,她在何红星与齐爱云鼓励下,从零开始攻克水袖难题。她表示,在新疆演出时,有观众看完戏说“焦桂英就像我们身边女子”,这让她意识到角色共鸣感比技巧更重要。
此次赴沪,剧团感受到了上海观众对秦腔热情。在导赏环节,李敏现场演绎《打神告庙》选段,滚白苍凉与水袖翻飞让台下观众动容。何红星感慨,新疆秦腔虽地处边疆,但承载着中华戏曲共同基因,希望通过《焚香记》,让上海观众看到西北戏曲刚健与柔美,也让边疆艺术在交流中焕发新生。
梅花奖是起点,不是终点,希望用这朵“梅花”,让更多人听见边疆戏曲人心声,看见中华戏曲多元绽放。从西北戈壁到黄浦江畔,这场跨越万里艺术之旅,正书写着秦腔传承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