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为茶都,不仅集结了各大茶叶科研院所,各大产区间更是争奇斗艳。除了最负盛名的西湖龙井外,还有像余杭的径山茶、富阳的安顶云雾茶、淳安的千岛湖茶、建德的苞茶等,同样声名在外,大家各有所长。记者发现,近年来,昔日相对沉寂的萧山茶,正在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开始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
浙江杭州萧山因为山地面积有限,一直以来,全区茶园面积满打满算也就约2万亩,与西湖龙井相差无几,属于龙井茶的三大核心产地范围。实际上,萧山茶采制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唐代,宋时,湘湖的茗山茶已是著名贡茶,到了明代,湘湖旗枪茶走红,后来才改名湘湖龙井,成为全区茶叶的区域公用品牌。
2010年,萧山区成立茶文化研究会,其中一大重要职责就是,弘扬和传播茶文化。如今,许岳荣成为该会的第三届会长,在他看来,尽管农业占萧山整个GDP比重微乎其微,却是实实在在的富民产业,尤其是萝卜干、湘湖龙井等,更乃地方名片,擦亮这些“金字招牌”义不容辞。那么,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产茶大区,萧山当如何重塑“名茶之乡”荣耀?许岳荣认为,核心要义在“纵横两道”。
“所谓纵,即发展新茶饮,横则指的是开拓农文旅融合消费新场景。”许岳荣直言,萧山有200万本地人口,杭州又是千万级人口城市,喝茶不能只是长辈在家独酌的雅好,也应当成为年轻人的社交新方式,尤其是与科技化、农文旅的充分融合后,无疑能突破面积和产量的瓶颈制约,开辟出新赛道和新天地。
从杭州市区沿着时代高架,下了匝道改村道,没过多久蜿蜒上山,仿佛时空转换,千亩茶园扑面而来。此处名为寺坞岭,位于萧山义桥镇,不愧为跻身杭州“茶都十景”之一的“寺岭揽境”,风景独好,尽收眼底。3月28日,萧山区第三届开茶日在这里举行,同时亮相的还有长云古道、云岭古道两条黄金线路,探秘山水间,又品茶韵味。
倪立权是家中的第八代茶人,“85后”的他执掌杭州萧富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后,除了坚守生态种植和炒制老手艺,也在不断尝试创新。拿品类来说,从最初的绿茶一品独大,到如今红茶已占近四成产值,再到开辟白茶、乌龙茶等新品,倪立权已渐入佳境;还有经营模式,今年,他推出茶树认养和茶文化深度体验课程,亦是势头顿起。
记者了解到,接下来,义桥镇将以茶为媒、以旅兴业,打造集采茶、制茶、品茶、研学于一体的综合性体验基地,并持续探索茶旅与民宿、研学、康养等新业态的结合,引进茶艺电竞、星空茶宴、数字茶田等爆款文旅项目,有力推动茶产业从“一季独秀”转向“四季生金”,让一片绿叶发散出无限可能。
离开寺坞岭,再上高架,移步城市楼宇间。坐落于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杭州湾信息港内,竟藏有一家名为“易路茶香”的科技企业。近几年,不少景区、机场登机口、高铁候车室、高速服务区,以及会展中心等,忽然冒出的无人茶饮机,开发者就是这家公司。对于八年间历经14代的智能装备,如今已可熟化推广,总经理韩萍信心满满,今年计划再投放超万台,并在筹备厂区。
记者体验了一把,12款产品,有原叶鲜泡,有果饮、有咖啡,9.9元一杯扫码支付任选,一两分钟即可完成制作。“我们会结合机器投放地的特色茶做一些产品植入,两侧大屏幕滚动播放图文视频,用于传播茶品牌和茶文化,还能扫码选购各种茶产品。未来,这就是为茶人、茶商和茶企,提供产品、信息、交易等一站式服务的平台。”韩萍说。
数据显示,萧山两万亩的茶园,一产产值仅有1.34亿元,但因为有了“纵横两道”,未来前景却是无限。萧山区农业农村局党委书记、局长颜泽平表示,未来将引导更多主体把茶叶生产与美丽乡村充分融合起来,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同时面向新消费场景打造新产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实现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使茶真正成为富民“金叶子”。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朱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