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GC来了,影视创作准备好了吗?

人民日报2025-04-03

第十二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上AIGC成为热议话题

AIGC来了,影视创作准备好了吗?(解码·文化市场新观察)

近日举办的第十二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上,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成为会场内外共同关注的热点之一。

当前,AIGC对网络视听的影响力到底有多大?它的发展还存在哪些问题?未来,它是否会取代人,成为影视创作的主体?本期报道特邀政府部门、影视生产方、平台运营方等相关人士,共同探讨AIGC赋能影视创作,提出意见建议,助力行业发展。

——编者

嘉宾:

冯胜勇(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司长)

马平(中国电影集团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

俞白眉(编剧、导演)

李杨(快手大模型产品运营负责人)

AIGC在网络视听领域已广泛应用

记者:目前AIGC在创作中有哪些方面的应用?

冯胜勇:在网络视听领域,AIGC已经广泛应用,融入节目策划、内容制作、个性推荐、运营推广等各场景,使创作效率极大提升、产业生态更加丰富,给行业创新化、智能化发展带来更为强劲的动能和更加广阔的空间。

马平:目前人工智能对艺术创作的助力已经很明显了。比如2024年上映的电影《只此青绿》由舞剧改编而来,在AIGC的帮助下,改编效率得到了极大提升。以前七八个人工作一周才能完成的一个镜头,在AIGC的帮助下,实际创作中一个人用半天就可以完成。在完成镜头的过程中,人工智能工具跟导演的协作也特别顺畅,保证了影片最终呈现的效果。

俞白眉:我认为人工智能赋能艺术创作是大势所趋。AIGC的进化速度是惊人的,在影视行业的应用也越来越多。我们在应用AIGC进行影视剧创作时,已经不像传统创作那样要对创作的前中后期进行严格区分。我觉得AIGC会推动形成新的创作方式,不仅改变艺术形式,也会改变人们对艺术的观赏习惯。“科技+艺术”的形式是一定会随着时代变化的。

李杨:过去制作一个普通视频,我们可能需要一周左右的时间,现在AIGC让创作的周期缩短了、效率提高了,1至2天就能做出一个完整的故事短片。此外,我们也看到,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许多过去不具备创作能力的人也开始创作了。通过AIGC,一些人找到了兴趣所在,成为网络视听创作者。

让技术应用不越轨、不失序

记者:当前,AIGC发展到了什么水平?它在赋能艺术创作方面还有哪些不足?在行业监管方面又面临哪些挑战?

冯胜勇:AIGC浪潮席卷而来,我们既感受到澎湃的创新动能,也直面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互联网上利用AI换脸变声,假冒他人、编造谣言的情况时有发生,严重侵害公民个人信息安全,扰乱网络空间秩序。不久前,国家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广电总局联合发布《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明确了相关服务主体的标识责任义务,为AIGC技术应用划定了红线。我们应当追问如何防止AIGC生成虚假信息内容、怎样保护用户的隐私等,主动发现、精准识别发展中的风险隐患,使网络视听领域AIGC规范治理由被动应对转为主动设防。压实平台主体责任和属地监管责任,稳妥实施新技术新业务安全评估,抓紧完善内容安全、数据安全、版权保护等配套制度,有效防范应对各种新风险新挑战,让技术应用不越轨、不失序。

马平:进步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我们最终要实现的是创作资源不再成为创作壁垒,让创作者能够通过技术将思想和艺术更好地传达给大众。

俞白眉:在全球影视创作中,AIGC面临相似的问题,比如拍摄场景、演员形象的统一较难实现,再比如导演在传统影视剧创作时会调度镜头,但这对AIGC来说目前还比较困难。

李杨:当前,我们的大模型已经能较好地适应一些场景,如各种影视剧里的空镜和一些普通的特效,但在人物演绎方面,也确实存在很多难点。我们能够看到人工智能已经开始往艺术创作的整个生产链路中渗透了,但渗透率还不高。在未来,通过不断提升人工智能的能力上限,我们期待它能够更好地跟人配合,完成更多创作工作。

让艺术家更加专注于创意本身

记者:AIGC未来的发展令人充满期待,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隐忧。将来,它是否会取代艺术创作的工作?

冯胜勇:在“万物皆可生成”的时代,我们更加需要清醒地思考,当人工智能可以瞬间解决千万问题,人类最不可替代的价值是什么?如何确保AIGC成为网络视听行业的助推器而非替代者?从科学发展和行业发展的历史来看,我们认为随着人工智能应用规模不断扩大、大模型能力愈发成熟,提出好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只有会提问的人才能更好地运用人工智能,让它发挥更大的作用、让技术真正服务于人。

当下,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人要与人工智能并行,而且必须由人做主导。价值导向是网络视听的生命线,我们应当坚持用提问校准方向。AIGC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效率、丰富表达,但是无法取代我们的独特创意。

马平:人工智能不可能取代人类,它始终是由人创造的一个工具。未来,我们一定是与人工智能共生的,但是它始终没法代替或者代表我们最根本的东西——创造力。我们要表达的,也是我们真正关注的,那就是人和人之间的情感连接。

俞白眉:我认为人工智能会对一些人的工作造成冲击,但并非所有,因为人工智能最终是要为人服务的,需要人来做出选择和判定。

李杨:作为一个工具平台,可灵AI从2024年6月发布到现在,不断优化迭代,除了优化工具体验,近期还更新了视频生产的工作流程,可以更好地帮助创作者从一个文本的创意生成图片,再由图片生成视频,并通过平台的AI音效给视频配音。

艺术创作者的核心竞争力是创意,AIGC只是改变了视频制作的流程和成本,更多的是把艺术家从流程性、工具性的事务中解放出来,更专注于创意本身。创意,才是艺术的灵魂。

本报记者刘阳 《人民日报》(2025年04月03日第 13版)

尹锡悦弹劾案宣判倒计时 韩国警方启动二级响应

2025-04-03

美国对进口汽车加征25%关税正式生效

2025-04-03

缅甸强震已致3085人死亡

2025-04-03

特朗普开征对等关税 欧盟:谈不拢就“回击”

2025-04-03

美平均关税率或重回大萧条前水平

2025-04-03

缅甸强震后已发生63次余震

2025-04-03

以军称在叙利亚南部开展军事行动

2025-04-03

中国政府援缅第二批抗震救灾物资抵达仰光

2025-04-03

“对等关税”将反噬美国经济

2025-04-03

面对美“对等关税” 法国:准备好跟美国打这场贸易战

2025-04-03

德国:特朗普的“解放日”是美国人的“通胀日”

2025-04-03

“这是假新闻” 马斯克否认将提前结束“政府效率部”工作

2025-04-03

多方警告美国关税政策损人害己

2025-04-03

袭击事件增加 斯洛伐克批准扑杀350头棕熊

2025-04-03

美国国内舆论和研究机构普遍对特朗普政府关税政策表示担忧

2025-04-03

缅甸曼德勒国际机场已对救援飞机开放起降

2025-04-03

匈牙利决定退出国际刑事法院

2025-04-03

扎哈罗娃:乌克兰蓄意破坏俄美间已开始的对话

2025-04-03

专访:中国是制造中心更是创新引擎——访博世集团董事会主席斯特凡·哈通

2025-04-03

美国关税政策遭多方反对:“将伤害美国自身行业和消费者”

2025-04-03

关税壁垒遮蔽全球经济复苏曙光

2025-04-03

美媒曝白宫国家安全团队“拉群”至少20个聊机密

2025-04-03

美财长说乌克兰代表团最早或于本周末访美

2025-04-03

联合国秘书长呼吁立即恢复加沙停火

2025-04-03

铁路清明假期运输启动 全国预计发送旅客8450万人次

2025-04-03

回应民生关切 三方面重点举措健全市场价格形成机制

2025-04-03

中国救援队伍在缅已成功救出9名幸存者

2025-04-03

为了一场表演奔赴一座城 “演出+文旅”亮点纷呈 文化消费热潮涌动

2025-04-03

“信用化”管理、推广“检查码” “互联网+监管”方式提升涉企检查质效

2025-04-03

商务部回应美征收“对等关税” 将坚决采取反制措施 维护自身权益

2025-04-03

“2小时高铁圈”解锁清明短途游新体验 “假日经济”焕发新活力

2025-04-03

短托服务让养老院成临时温暖港湾 养老新模式守护幸福“夕阳红”

2025-04-03

AI微视频|家国永念 爱我中华

2025-04-03

习近平向老挝人革党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通伦致唁电

2025-04-03

民意觀察研究中心發表市民對「全國兩會」及香港深化國際交往合作的意見調查報告

2025-04-03

巴西狂歡節維港兩岸上演 50頂尖表演者獻藝免費欣賞

2025-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