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质量安全,一头连着城市“菜篮子”有效供给和市民安全消费,一头连着乡村产业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强化食品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深化农产品药物残留治理,推进兽用抗菌药减量使用。”安徽合肥始终把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作为深化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内容,一手抓好稳产保供,一手抓牢质量安全,突出“四个聚焦”,坚持“产”“管”一体综合施策,着力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聚焦“落”责任,推动监管工作“基层弱”向“全面强”转变,持续健全监管工作机制。强化政府“抓统筹”。坚持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纳入保障城市供应链安全韧性和乡村产业发展安全韧性、城市惠民利民工程和乡村惠农稳农工程的大格局之中,加以统筹谋划和落实,不断健全管通畅上下的责任落实体系。强化部门“统筹抓”。市农业农村局全面落实“一岗双责”,把监管工作纳入市局周、月重点工作必议的议程,健全局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负责抓、责任处室具体抓、市县合力抓的推进机制。每逢年度重要农事和农时,以及节假日,局主要领导均常态化进行亲自部署、调度和督查。强化基层“夯基础”。加强基层“区域定格、网格定人、人员定责”的网格化监管体系建设,实现市县乡三级监管网络全覆盖,落实安全网格监管员277人、村级协管员1165人。
聚焦“控”源头,推动农产品“产得出”向“产得好”转变,持续提升生产管控水平。严把制度落实。加强生产经营主体承诺达标合格证等农产品安全生产制度的宣传、指导和监督,承诺达标合格证做到应开尽开。突出重点治理的品种,针对生产和收购两个主体,全面加强监管名录管理,并规范用药技术,强化组织培训、印发明白纸、支持重点治理品种生产主体开展自主检测等综合措施,促进规范和安全生产。严格质量监测。持续加大重点区域、重点品种、重点环节、重点时节的农产品风险监测力度,健全不合格农产品分析、预警和处置机制。积极配合农业农村部、省农业农村厅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2024年市县两级针对蔬菜、水果、畜禽产品等重点品类,增加检测频次,完成定量检测19000批次,合格率99.06%。推进智慧监管。推进新版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智慧监管平台的入驻使用,加强追溯体系建设,加强“电子合格证+追溯二维码”证码合一,实现农产品“带证上网、带码上线、带标上市”。全市入驻平台主体4028家,注册各类监管和执法人员550人。监管和执法人员依托省智慧监管平台开展经营主体管理、生产基地巡查检查、农业投入品打假检查等日常监管工作,精准监管的质效不断提升。
聚焦“提”品质,推动农产品“供得上”向“供得优”转变,持续推进标准建设。完善标准体系。以“标准体系”推进“标准生产”。目前,新增市级农业地方标准8项,累计制定修订农业地方标准246项,其中省级以上标准45项。联合市场监管部门累计创建市级以上标准化生产示范区165个,其中国家级12个、省级19个。打造品牌体系。推进品牌赋能品质生产,实施合肥名优农产品“地标品牌”工程,从“品质安全”与“品牌塑造”两端一起抓,不断提升“合肥龙虾”“长丰草莓”等区域公共品牌、“老乡鸡”“王仁和米线”等企业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打响“合字号”农产品,构建“合肥产”品牌“谱系”。目前,新认证绿色食品47个,全市绿色食品399个、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12个、名特优新农产品登记21个。
聚焦“防”风险,推动质量安全隐患“短期防”向“常态防”转变,持续深化执法监督。深化药残攻坚治理。压实种养业经营主体的安全用药责任,一体推进“治违禁控药残促提升”三年行动、豇豆农药残留突出问题攻坚治理、水产重点品种药残攻坚治理等系列整治工作,有效防控农药兽药风险隐患。持续打击生猪私屠滥宰违法行为。协作联动公安部门,2024年出动警力和执法人员200多人次,捣毁私屠滥宰窝点15个,抓获涉案人员40多人,采取强制措施18人,查处涉案猪肉产品6.5吨。持续深化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2024年纠正违法行为38起,整顿不规范生产经营行为40余次,立案查处违规经营农资行为50起,罚没款36.25万元。同时,加强重点时节和节假日期间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发布,主动回应社会和群众关注,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秩序稳定。
作者:饶东平 马新刚